1 前言
在本輪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浪潮中,如何緩解過剩產能消化過程中帶來的“陣痛”,需要政府拿捏好分寸,妥善處理好“僵尸企業”。從字面含義上理解,“僵尸企業”本應是那些瀕臨死亡的,對社會及政府已經無所需求的企業,而實際上目前我國的“僵尸企業”由于其長期入不敷出,正依靠政府或銀行“輸血”,占用了大量的財政補貼、銀行貸款及其他的實物和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吸血鬼企業”。目前“吸血鬼企業”對經a濟增長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其產能過剩帶來的直接影響,而如何消除影響,不讓中國經濟增長因為處置“吸血鬼企業”而遭到傷害,同時又避免地方政府為了短期的經濟增長而放松了對“吸血鬼企業”的處置。只有徹底更換“吸血鬼企業”的發展內核,變廢為寶,使其轉變為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造血型企業”,才能使企業重新煥發生命活力的同時將自身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供血系統的關鍵節點(經濟運營體系的供血站)。
當前中國并不缺少科技項目與人才,也不缺錢。僅2015年中國注冊在案的專利申請就多達270萬件,根據“自然全球指數”的排名,中國發布的優秀科研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國內現在每年培養的工程師的數量,相當于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培養出來的工程師的總數。然而,中國科技轉化率僅為10%左右(來自:2013年“中國經濟年會”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科技轉化往往難以跨越“死亡之谷”,即從科研品到工業品、產品和商品的階段。
而如何跨越“死亡之谷”需要創新科技轉化的模式??蒲兄皇莿撔买寗拥拈_始,科技成果從科研品到商品,需要經歷工業化、產業化的階段,因此需要在不同階段匹配不同人才,如工業化過程中的工業設計、工藝設計、生產管理等,以及產業化過程中的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而科學家往往不具備企業家思維,科學家具有專研精神,比較執著,但企業家更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整合各種資源。因此科技轉化需要一種創新模式,通過利益分配機制吸納更多人才、資源集聚,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從而釋放科學家及各參與主體最大的價值。
針對這個現狀,上海支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結出一套促進科技轉化和產業升級并舉的模式——“科技金融產業三軸并購”模式,并提出了硬科技的概念。
2 科技孵化器的發展經歷過三個階段
2.1 孵化器1.0階段
孵化器1.0階段主要是以政府主導興辦的孵化器。是由政府提供物理空間,引進天使機構,并提供一定的法律、稅務等企業經營需要的服務為主,吸引項目入駐。其本質是房東模式,適合資金需求量小,科技含量不高、孵化周期短的TMT和互聯網領域的創業項目。
缺點:
1.割斷研發生態鏈。
在跨界創新的時代,新科技項目往往是多學科研發成果的集成創新,一個新產品的研發可能涉及機電、自動控制、材料、裝備等多學科的創新,但孵化器往往只引進單一的科研項目,實際上是破壞了原有的研發生態系統,導致孵化成功率偏低。
2.缺乏科技轉化必備的要素。
由于科技項目與互聯網項目不同,科技項目轉化周期長,工業化過程需要匹配各種要素如工業設計、工藝設計、工廠管理等,僅憑科技研發團隊很難跨越從科研品到工業品這個階段。
鑒于以上缺點導致這種政府主導型孵化器模式成功率很低,很多孵化器由于園區空置面積多,為了能夠維持正常運轉,開始選擇物業作為主營業務,收取房租和基礎服務費。這不僅造成孵化器非專業運營,且入駐企業也參差不齊,孵化器變相成為初創企業提供辦公室的“二房東”。
2.2 孵化器2.0階段
孵化器2.0版:工業化產業研究院模式,其成功率高,效率低。
僅僅依靠提供物理空間支持創業已然滿足不了科技創業者的需求,針對科技轉化中創業者面臨的現實問題,支點分別調研了科研院所、臺灣工研院以及產業自辦的研究院后,提出孵化器2.0——工業化產業研究院模式。該模式分別吸取研究所和孵化器的優點,規避了各自的不足。
產業研究院并非僅專注于技術研發本身,其最核心的關注點在于兩個階段中的所需的資源配置及孵化模式,即從科研品到產品的工業化研究階段,以及從產品到商品的產業化研究階段,這兩個階段是國內現有孵化器體系的盲區,也是制約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真正短板所在。
產業研究院囊括了科技孵化和產業升級兩個平臺,目的是運用“科技+金融”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提高資產的單位產出率,即通過對高科技的孵化,將新技術植入到瀕臨倒閉的傳統產業,為其創造新的應用空間或改善其性能,通過杠桿并購以及模式重構、要素重組將傳統產業的低效或無效資產變成高效資產。簡而言之,第一步:把科研項目和人才提前資本化和證券化(完成科研品到工業品的過程);第二步:將工業化成功的科技項目作為投資品(虛擬投資公司)與傳統產業嫁接,通過植入高新技術讓傳統產業低效資產提升為高效資產。支點的工業化產業研究院模式已經獲得市場的檢驗和認可,至目前已經成功孵化多個具有重大顛覆性技術的項目,均對相關產業鏈有巨大帶動作用。
缺點:
1.資源配置效率低。
由于科技轉化過程需要匹配各種資源,如設備、人才、市場渠道等,但企業自身的資源有限,而國家上沒有相應的平臺能夠為科研企業整合各種資源,企業需要四處尋找,匹配要素導致效率偏低。
2.成本高。
科研用的中試設備,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一般初創企業受資金限制很難買得起,企業需要向傳統企業借用,但傳統企業往往因利益、價值觀等原因不愿借,導致科技項目中試成本高、時間周期長。
2.3 孵化器3.0階段
孵化器3.0階段:基金型資源整合孵化平臺,其成功率高、效率高。
所謂基金型孵化器,其實質就是基金作為科技孵化的推進器,既是連接高科技項目、實體產業和金融的紐帶,又是所有資源的匯聚中心,即基金本身就是高科技項目孵化和轉化的資源整合中心。
支點在實踐工業化產業研究院模式后發現,基金的LP就是最好的資源,尤其是大型企業LP或者有產業升級需求的企業LP(如上市公司、產業集團、央企、國企等)。孵化器3.0模式是圍繞LP現有的產業,針對性尋找高科技項目并進行精準孵化。
其優點:
1.孵化周期短。
科技項目可以利用LP現有的工廠、設備、人才和市場渠道,使得孵化周期大幅縮短,既能快速推動科技轉化,也幫助企業自身實現產業升級。
2.退出快。
孵化的科技項目因吻合LP原有的產業需求,因此出孵后可以被LP收購,也可以通過單獨上市進行退出。
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政府對科技轉化重視程度增加,出臺了各種扶持政策,而企業倒閉潮來臨,使得大企業對高科技項目需求大增,孵化器3.0模式吻合各方的需求。
孵化器3.0模式能夠讓科技與產業有效融合,利用傳統企業現有裝備解決科技項目小試、中試的難題,同時其現有的工業人才、工藝人才及市場資源能夠快速讓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既解決了去產能帶來的事業難題,又能推動科技轉化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和諧去產能的最佳出口。
科技轉化模式的探索不僅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巨量的資金來支撐,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與互聯網項目不同,科技項目孵化周期長,不確定性高,能看懂高科技項目的投資機構比較少。此外,科技轉化過程中,不同階段需要匹配不同資源,如人才、裝備、市場渠道等,而單一企業的資源調動能力畢竟有限,使得科技孵化效率低,成本高。同時,目前整個社會崇尚“拜金主義”,價值觀偏向于“賺快錢”,真正愿意靜下心來做實業,探索科技轉化模式的人少之又少,但支點在這條路上堅持了7年,終于摸索出一套雖不是最完美,卻行之有效的科技轉化模式。
3 硬科技
3.1 硬科技國內流行的觀點
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術、航空航天、腦科學、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科技,不是比特經濟,是原子經濟;不是虛擬世界,是物理世界,是具備長期研發投入積累的高科技,是具有極高門檻、難以被山寨和模仿的,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和源泉。
把高科技分成硬科技和軟科技(軟件、互聯網)沒有實質意義,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是不懂產業的表現在把“硬”直接物化,沒抓住“硬”的中文寓意;簡單將傳統高科技領域與新興科技領域列舉出作為硬科技的代表,意義不大,事實上這些領域中的很多技術早已進入技術擴散期,這類技術已不能稱為高科技,更不能稱為硬科技;沒有把硬科技在產業中的地位與作用講清楚。
3.2 我們的觀點
3.2.1硬科技的內涵
硬科技是具有高門檻、基礎性、戰略性、突破性的高科技,這類科技處在創新的核心層或者產業鏈條的核心節點,需要經過長期的研發積累和工程實踐才能獲得實質性突破。硬科技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
硬科技還表現為:技術已進入發展穩態階段,已經由極少數企業實現產業化,技術路線已比較明確,且被公認能給社會帶來現實和可期的巨大影響力。
硬科技必須通過自主創新獲得。硬科技往往會被極少數先發優勢企業或國家擁有并壟斷,難以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或者模仿創新獲得。
硬科技是具有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的“硬性”科技,這類科技處在創新的核心層或者產業鏈條的核心節點,需要經過長期的研發積累和工程實踐才能獲得實質性突破,是產業鏈條承上啟下的關鍵技術。硬科技必須通過自主創新獲得,其往往會被極少數先發優勢企業或國家擁有并壟斷,難以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或者模仿創新獲得,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從宏觀上看,硬科技是培育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動力的關鍵要素;從中觀上看,硬科技是促進國家和地區產業升級,特別是工業升級的根本保障;從微觀來看,硬科技是國內科技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硬”不是簡單的物化,其寓意是“過硬”;“硬科技”不是相對于“軟科技”(軟件、互聯網)而言的。硬科技門檻高、知識產權密集,難以模仿創新,既是企業機密,又是國家機密,具有壟斷性,必須依靠自主創新。
3.2.2硬科技的特征
3.2.3硬科技的意義
1、從宏觀來看,硬科技是培育經濟發展動力的關鍵要素
經濟高速增長是后發經濟體在發展過程初期與“起飛”階段的一種普遍增長形態,但經濟增長會隨著與先進國家技術差距和其他相關要素、機制差別的縮小,而呈現出增長速度規律性地向成熟經濟體水平逐步收斂的態勢。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技術性后發優勢、人口紅利及投資和內需的擴大等將消失殆盡。想要適應引領“新常態”并培育經濟發展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關鍵在于構建科技“先發優勢”,而真正能夠體現“先發優勢”的是“過硬”的科技—硬科技。
2、從中觀來看,硬科技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
產業升級是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素質與效率的提高,其關鍵是技術進步,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而硬科技是自主創新的技術,是難以模仿的技術,最能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發展的程度,因此硬科技創新居于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硬科技產業的發展能有效提升整體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能有效帶動以硬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鏈條上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以硬科技為母技術,會不斷孵化出子技術和孫技術,形成“技術簇”,輻射范圍更深更廣,其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能引領產業革命,成就“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3、從微觀來看,硬科技是科技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當前,我國在關鍵材料、核心傳動器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高性能傳感器、高端制造裝備等方面長期依賴國外。國內相關科技企業發展受制于人,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掌握硬科技,以硬科技為依托,形成金融匯聚和人才聚集效應,培育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與壟斷,形成技術和市場門檻,提升產品替代能力和定價議價能力,滿足甚至引領市場需求。
4 結束語
國家是基礎工業培育的主體,地方政府與國企本該承擔科技轉化的重任,但由于機制的原因,政府和國企資源配置的效率偏低,而民企如果沒有愛國的情懷和堅定的意志,以及巨大的資金積累,很難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這是中國工業基礎領域的科技轉化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家目前在科技創新領域已經足夠重視,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但對科技轉化模式創新領域卻幾乎沒有扶持政策,但對產業升級來說,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缺一不可。
因此,建議國家重視科技轉化領域的模式創新,加大對科技轉化模式和平臺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同步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轉化模式創新”提升科技轉化率,最終實現“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具體如下:
1、成立科技轉化產業協會。
類似于支點這種致力于打通科技轉化壁壘,構建科技轉化模式和平臺的企業,不能按傳統思路歸到基金業協會,因為基金只是實現科技轉化的手段,而應歸為新的組織,如科技轉化產業協會。通過正確的組織發出自己的聲音,在科技轉化不同階段匹配各種資源,更有利于提升科技轉化成功率。
2、成立科技轉化管理運營專業和學院。
科技轉化涉及科研工業化、產業化、資本化等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每個階段都需要專業性人才,如工業化過程需要工業設計、工藝設計等。通過設立科技轉化管理運營專業并進行相應培訓和認定,能夠為科技轉化輸出大量匹配人才。支點經過7年的探索,已形成包括要素重組理論、八大知識體系等吻合科技轉化的知識體系和案例,正聯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庫等組織進行深入研究和提煉,希望能夠形成吻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產業經濟學。
3、認定一批科技轉化中試基地。
從科研品到工業品需要小試、中試,可工業基礎領域的小試和中試設備比較昂貴,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而科技初創型企業資金有限,很難買得起中試裝備,即便勉強建立了自己的中試線,也缺少相應的工業設計和工藝設計人才。而中國目前存在大量過剩產能,如果能夠將過剩產能中裝備、工藝比較好的車間由國家買單,認定為科技轉化中試基地,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部分化解過剩產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失業、廠房空置等)。
4、成立科技轉化母基金。
科技轉化周期長、過程復雜,需要投入巨量資金。通過針對不同行業成立科技轉化母基金的方式,由科技轉化產業協會統一協調管理,與細分領域專業的管理公司合作成立專業子基金,能夠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科技轉化的過程中來,進而加快中國科技轉化,轉型升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