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年中我國創投及PE行業高速增長,規模不斷創出新高。據悉,2011年全年募集規模達494億美元。披露的創投項目達976個,總額89.47億美元,PE項目404起,總額290.15億美元。
但高速增長的背后市場降溫已成了必然趨勢,隨著多年的PE發展投資回報水平不斷下降。IPO退出已經不再頂著昔日所有的光環,去年IPO退出的平均回報率為7.22倍,退出方式多元化局面已經展露苗頭。市場降溫、經濟低迷、投資回報率下降、被投企業的過度追高等問題要求國內股權投資產業的洗牌只有模式的革新才能讓股權投資擺脫當前的迷途,要素重組(Element Reorganiztion)投資模式呼之欲出。
要素重組(Element Reorganiztion)投資模式是上海支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潘建臣先生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投資模式,此種模式一經提出,受到了各方的歡迎,被親切地稱為“ER模式”。
ER模式:把一個企業的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各種資源分為幾類要素,以股權及其他諸種可用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作為紐帶,將要素進行整合重組,使之相互間發生作用并產生最大限度的推動力,推進企業快速發展。投資方的收益可由IPO、并購、定向增發和項目成熟階段向同業PE公司轉讓部分股權等方式實現。ER模式是通過資本方把技術方、企業方融合在一起,這是三方合作。重組后的公司,由各方在公司中進行管理層和權責利的重新分配。在公司設立之時就對各利益方統一站在一個戰略目標上,在投資方的周旋下,解決技術方與企業方的對接要求的設置,并在新公司中由投資公司協助構建設置新公司的組織結構和股權結構。
Value-add是ER模式的核心所在。股權投資(PE)發展的今天要求投資方更加審慎,給被投企業帶來的不光是資金更多是企業價值提升的附加值。要素重組不僅僅是狹義的“資產”間的再配置,而是一項內容廣泛的系統工程,既包括企業的資產、技術重組,還包括外部資源、業務重組,是技術、管理、資金、資源等方面的優化配置和重組。通過資本方的調和,使技術團隊與對接企業之間磨合期和相互理解的困難最小化。資本方聯合LP、政府、金融機構進行資本、資源注入,增加企業資本化屬性,并使管理規范化,具備良好的發展能力和上市基礎。資本方將一部分股權轉讓給其他PE投資公司后,基于利益的同質性,也可以整合他們的資源,一同把企業做強并上市。
要素重組ER模式? 相對于早期純科技型VC項目具有如下特點:
風險低、成功率高:以成熟技術減輕企業在自主研發方面承擔的投入和風險,順利實現企業技術升級;以成熟企業促使技術項目產業化加速,風險降低。
成長期短、收益周期短:先進技術提供產業升級與轉型,成熟企業提供市場和生產。采取ER模式的企業往往會在原有基礎上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
收益最大化:進入階段較早,有充足的時間和方式選擇不同的退出渠道,也就使投資人的收益周期縮短、收益能夠實現最大化。
要素重組ER模式相比成熟的PE項目而言:
技術含量高、抗周期性風險能力強:ER模式中所對接的技術主要來源于海外和國內高端研究院所,并經嚴格的調研比對,其技術含量較高,抵抗行業周期性變化的能力也比較強。
投資安全性高:成熟的PE項目,存在諸多歷史問題形成的上市障礙,一旦上市被否或推遲,投資面臨風險。而ER模式的企業有專業的投資機構進行輔導。
收益更加可觀:隨著市場回歸理性,上市即高利潤的時代一去不返。ER模式吸納了各方資源,通過統一的整合和安排,有利于項目快速發展和更高的估值。
ER模式是一種友好型的投資和合作模式。化競爭為合作、化博弈為同求,集合各方的資源。既符合了國家對產業升級與轉型的要求,也滿足了企業快速發展、持續穩定盈利和順利上市的愿望,同時也為投資人提供了豐厚的收益。面對當前這輪私募股權洗牌,ER做到了真正助推企業的成長“破繭成蝶”。